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政策一般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要素。
一、货币政策目标
(一)最终目标
1.概念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的最高行为准则。
2.基本目标
各国中央银行的人员在讨论货币政策目标时不断提到六个基本目标,它们是:①高就业;②经济增长;③价格稳定;④利率稳定;⑤金融市场稳定;⑥外汇市场稳定。
3.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中介目标
1.地位和作用
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难以直接操作、计量和控制,因而必须借助于一些可操作、可计量、能监控的中介目标,才能实现最终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了把货币供应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而选择采用的的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中介性政策变量指标。
2.选择标准
某一种变量可否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满足四个基率条件:
(1)相关性:对货币政策目标有明显的经济相关和统计相关性质;
(2)可控性: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灵敏;
(3)可得性:能够迅速获得可供操作和分析的资料;
(4)可测性: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计量和测算,而且对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能够作出显著的区分。
3.分类
中介目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大类。数量指标是指将能够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各种可以直接控制的数量作为中介指标,如信贷规模、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M1、M2)等;价格指标是指将能够影响货币政策的反映资金价格的变量作为中介目标,如利率、汇率等。各国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自己的中介目标,对选定的指标,各国中央银行也有不同的控制目标值。
4.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以年度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按照流动性的不同,我国目前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通称M0。狭义货币供应量,通称M1;广义货币供应量,通称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
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M0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M1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的重要货币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的流动性最弱,但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在宏观调控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概念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其中用于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的,称为一般性政策工具;用于有选择地调节特殊领域的信用行为的,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再贴现
再贴现系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的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在我国,再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四个月。再贴现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与调整。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调整;二是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规定。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如贴现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后者通过对要求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区别性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
(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按调控方式的不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两大类。
1.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的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规定和直接干预等。此外,对优惠利率的规定、对进口保证金的规定也是中央银行常常采用的直接信用控制工具。
2.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尽管道义劝告与窗口指导不具有法律或行政的强制性约束力,但由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与商业银行的长期经营发展总体上是一致的,故有时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1.概况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为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1)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2)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3)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观;
(4)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5)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及外汇;
(6)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上述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根据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决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贷款的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
2.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除了一般性政策工具,我国的货币政策还包括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
(1)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①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②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③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④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调控机制日趋完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汇率政策。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既定的政策,其核心是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实现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1997年4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其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三、信贷政策
信贷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颇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国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货币政策主要着眼于调控总量,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规模,促进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从而保持币值稳定。信贷政策主要着眼于解决经济结构问题,通过引导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调控手段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更市场化一些;而信贷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要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必要时还须借助行政性手段和调控措施。在我国目前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融资格局下,信贷资金的结构配置和使用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社会的资金配置结构和运行效率。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大地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对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展和完善信贷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目前的信贷政策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比如,规定汽车和住房消费信贷的首付款比例、证券质押贷款比例等。二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三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四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