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22卫生资格初级检验技士考试考点精选汇总
考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血象
(1)红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正常,少数甚至稍增高,随病情发展渐呈轻、中度降低,急变期呈重度降低。
(2)白细胞:白细胞数显著升高,初期一般为50×109/L,多数在(100~300)×109/L,最高可达1000×109/L。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其中以中性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增多尤为突出,杆状粒和分叶核也增多、原始粒细胞(Ⅰ+Ⅱ)低于10%,嗜碱性粒细胞可高达10%~20%,是慢粒特征之一。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增多。随病情进展,原始粒细胞可增多,加速期可大于10%,急变期可大于20%。
(3)血小板:血小板增多见于1/3~1/2的初诊病例,有时可高达1000×109/L,加速期及急变期,血小板可进行性减少。
2.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可达10~50:1;显著增生的粒细胞中,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粒细胞小于10%。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制,巨核细胞增多,骨髓可发生轻度纤维化。加速期及急变期时,原始细胞逐渐增多。慢粒是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突变的克隆性疾病,故可向多方面急性变、急粒变,急淋变。此外,还可有慢粒急变为原始单核、原始红细胞、原始巨核细胞、早幼粒细胞、嗜酸或嗜碱性粒细胞等急性白血病。急变期红系、巨核系均受抑制。
3.细胞化学染色 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至缺如。
4.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Ph染色体是CML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检出字为90%~95%,其中绝大多数为t(9;22)(q34;q11)称为典型易位。Ph染色体存在于CML的整个病程中,治疗缓解后,Ph染色体却持续存在。基因分析发现,其正常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癌基因c-abl移位至22q11的断裂点从集区bcr基因组成BCR和ABL融合基因,表达具有高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考点:过碘酸-雪夫反应
01.过碘酸-雪夫反应的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红色颗粒、块状或呈弥漫状红色。
①(-)胞质无色,无颗粒。
②(+)胞质淡红色或有少量红色颗粒,通常<10个颗粒。
③(++)胞质红色或有10个以上红色颗粒。
④(+++)胞质呈暗红色或有粗大红色颗粒,可出现红色块状。
⑤(++++)胞质呈紫红色或有粗大红色块状。
02.过碘酸-雪夫反应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原粒胞浆光镜下无颗粒。所以POX阴性。考察喜欢出这类题,哪个最强或最弱。嗜酸阳性反应的程度强。酸梅主要两点;粒系相关的酶;随着细胞成熟,阳性反应增强。
2)红细胞系统:幼红细胞和红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3)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其他单核细胞呈阳性。绝大多数阳性,呈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的边缘处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大多数淋巴细胞为阴性反应,少数淋巴细胞可呈(+)反应。
5)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巨核细胞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颗粒状,有时为红色块状。血小板为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细颗粒状,有时为红色小块状。
6)其他细胞:浆细胞一般为阴性反应,少数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颗粒状。巨噬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为红色细颗粒状。
03.过碘酸-雪夫反应的临床意义
根据反应的阳性程度及阳性特点可进行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其阳性特点意义更大。
1.白血病类型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以弥漫性为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幼淋巴细胞多呈块状阳性反应,也有少数呈阴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幼单
核细胞呈阳性反应,其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2.淋巴系统增生疾病鉴别
淋巴系统恶性增生如恶性淋巴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其淋巴细胞阳性反应均有明显增高,呈粗颗粒状或块状。传单时淋巴细胞的PAS轻度增高,而其他病毒感染时常在正常范围。
3.幼红细胞增生疾病鉴别
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其幼红细胞反应明显增强,呈均匀红色或状。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幼红细胞PAS反应多为阴性或仅可轻度增高。
4.确定巨核细胞
发育成熟的巨核细胞此反应多呈阳性,小巨核细胞时亦常呈阳性反应,故为确认小巨核细胞最常用手段之一。
5.细胞鉴别
鉴别巨核细胞和Reed-Sternberg细胞,巨核细胞呈强阳性,Reed-Sternberg细胞呈阴性或极弱阳性反应;鉴别高雪氏细胞和尼曼-匹克细胞,高雪氏细胞呈强阳性尼曼-匹克细胞常为阴性或极弱阳性。
考点:无机盐钙、磷、镁的代谢与调节
无机盐钙的代谢与调节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是在活性维生素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肠管的pH:偏酸时促进吸收。
②食物成分:食物中草酸和植酸可以和钙形成不溶性盐,影响吸收。
排泄:
主要由肠道排出,其次是肾脏排出。
肾小球滤过钙约10g/天,由尿中排出的仅约150mg/天,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了。
尿钙排出量直接受血钙浓度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时,尿中几乎无钙排出。
无机盐磷的代谢与调节
食物中磷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无机磷被吸收。
磷在空肠吸收率达70%,由于磷的吸收不良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
磷主要由肾排泄,其排出量约占总排出量的70%,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磷约5g,但85%~95%被肾小管回吸收。
无机盐镁的代谢与调节
镁的日摄入量约250mg,其中2/3来自于谷物和蔬菜。
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是主动运转过程。
消化液中也有多量镁,长期丢失消化液(如消化道造瘘)是缺镁的主要原因。
排泄:主要是肾。
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
考点: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人类Ⅰ型超敏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超敏反应和局部性超敏反应两种。
(一)全身超敏反应
是一种最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可出现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1.药物过敏性休克
以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除此之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磺胺类药物等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有些患者可因曾经注射过同种动物的血清制剂而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二)局部性超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
常因吸入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真菌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有早期和晚期反应两种类型,前者发生快,消失也快;后者发生慢,持续时间长,同时局部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2.消化道过敏反应
有些人进食鱼、虾、蟹、蛋、牛奶等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有研究发现,患者胃肠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含量明显减少时和蛋白水解酶缺乏时易发生消化道过敏反应。
3.皮肤过敏反应
可由药物、食物、油漆、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皮肤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变以皮疹为主,特点是剧烈瘙痒。
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多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2.新生儿溶血症
母子间血型不合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的主要原因。如母亲为Rh阴性血型,胎儿为Rh阳性血型,在首次分娩时,胎儿血进入母体内,母亲被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所致敏,产生以IgG类为主的抗Rh抗体。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再次妊娠时,母体内的Rh抗体便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膜上的RhD抗原结合,使红细胞被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发生新生儿溶血。初次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能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Rh阳性红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EB病毒感染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后,能使红细胞膜表面抗原发生改变,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这种抗体与自身改变的红细胞特异性结合,通过激活补体、调理吞噬、ADCC等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解,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丁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这种抗体与结合有药物的红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作用,或与药物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再与具有Fc受体的血细胞结合,可引起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即Goodpasture综合征,是由自身抗体(抗Ⅳ型胶原抗体)引起的以肺出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的疾病。自身抗体与肺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中Ⅳ型胶原结合,激活补体或通过调理作用,导致肺出血和肾炎。
6.甲状腺功能亢进
又称为Graves病,患者体内可产生抗甲状腺上皮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该种抗体与甲状腺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可刺激甲状腺细胞合成分泌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而不使甲状腺细胞破坏。多数人认为它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
2.类Arthus反应
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其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类抗体,若此时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与Arthur反应类似的局部炎症反应。此时,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或使用抗毒素(马血清)也可出现类Arthur反应。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通常是在初次大量注射异种动物抗毒素(免疫血清)后1~2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这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的抗毒素抗体和体内抗毒素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所致。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一般多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内,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该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其他微生物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肝炎病毒、疟原虫等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的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IgG的自身抗体,此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上称为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予关节滑膜,引起类风湿关节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体内持续出现DNA-抗DNA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关节或其他部位血管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多脏器损害。
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多发生于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原虫等。当胞内感染有结核分枝杆菌时,巨噬细胞在CD9+Th1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IFN-γ作用下被活化,可将结核分枝杆菌杀死。如果结核分枝杆菌抵抗活化巨噬细胞的杀伤效应,则可发展为慢性炎症,形成肉芽肿。肉芽肿中心是由巨噬细胞融合而成,在缺氧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下,可形成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试验是典型的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局部表现。
(二)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和某些药物如磺胺和青霉素等引起。这些小分子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使T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Ⅳ型超敏反应。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三)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个典型临床表现,在同种异体间的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的免疫系统首先被供者的组织抗原(HLA)致敏,受者体内的致敏T细胞识别移植器官上的异体抗原,导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局部浸润等炎症反应,形成移植排斥反应,可造成移植器官的坏死。
温馨提示:目前2022年初级检验技士考试报名公告尚未公布,考生可以使用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功能,就能及时获取2022报名时间、考试缴费、准考证打印、成绩查询、证书领取等重要时间节点信息,届时环球网校会以短信形式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小编推荐:2022卫生资格初级检验技士考试模拟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以上为环球网校分享的“2022卫生资格初级检验技士考试考点精选汇总”有关内容。各位考生如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密切关注环球网校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栏目或使用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功能获取重要考试时间节点环球网校为大家准备了卫生资格考试历年高频考点精华备考资料,点击下方或者文章右侧免费下载>>2022年初级检验技士精华备考资料,希望考生们好好复习!预祝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