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报考
  • 备考
  • 政策
短信预约 中医灸疗师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

环球网校·2021-03-16 14:28:18浏览31 收藏9
摘要 2016-2021年中国艾灸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艾灸在健康消费和美容消费日益正成为人们保健消费的两大热点,并呈现中医灸疗的四大趋势,那么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

编辑推荐:中医灸疗:哪些人可以尝试灸疗

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有哪些呢?往下看!

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

温经通脉 调和气血

中医学认为:各种痛症,皆由气血不和所致。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瘀则脉络不通,不通则痛。

灸焫 —— 古灸法名,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大,拨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用灸疗,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使气血和调,通则不痛。

所以临床多用于治疗由风寒所导致的各种痛症。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灵枢·禁服》篇也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微,故宜之。”

《神灸经纶》更明确指出:“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从灸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来看,灸疗具有镇痛作用。

如《灸法与保健》说:“灸能镇痛是当前的事实,俗话说‘灸为救急’,对于神经痛、风湿痛、头痛、胃痉挛等证,其镇痛效果大多显著,一次治愈者并不罕见。”

协调阴阳 补虚泻实

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极为广泛。从脏腑、经络到病因、病机,乃至于辨证论治,无不包涵着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

因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否则,“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而针灸治病具有燮理阴阳的作用。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巧充,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针灸协调阴阳的效应,是通过经穴的配伍和针灸的补泻来实现的。

例如:肾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痛,治宜育阴潜阳。当取足厥阴经穴以泻之;取足少阴经穴以补之。又如阳跷气盛,而阴跷气虚者,则可导致不寐。

反之,阴跷气盛,而阳跷气虚者,则可引起嗜睡。二者均可取治于阴跷的照海和阳跷的申脉。

然而,不寐者宜补阴而泻阳,嗜睡者宜补阳而泻阴。如此阴平阳秘,病自向愈。

扶正祛邪 防病保健

历代以来,一般都认为灸法是能防病保健的。

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磨,则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医说》还说:“要得安,三里常不于。”这都是历代医家实践经验的现实写照。近代日本医家还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

实验结果证实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从临床实践证明,经常灸肺俞、风门、足三里,可以预防感冒。经常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可使久病体虚者,得以康复。

健脾统血 补气摄血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功能异常,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便可导致血证(如衄血、崩漏等症)。

例如:功能性子宫出血者,可急取隐白、三阴交、气海诸穴,用艾炷灸5~15壮,即可止血。灸疗止血不仅临床行之颇效,而且通过实验研究也说明有此效应。

如《灸法与保健》记述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施灸后血液凝固时间可以缩短,仅一次施灸30分钟后就可奏效。即增大止血作用。

因此可以应用于有出血倾向的疾患如痔出血、鼻出血、子宫出血、咯血、胃肠出血、眼底出血等。

健脾和胃 补气益血

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常灸脾胃有关经穴如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膈俞诸穴,可以健脾悦胃,补气益血。从实验研究表明,对红血球颇有影响。

如《灸法与保健》中指出“连续施灸6周以上,红血球约增加20%,血色素也有所增加。停灸以后6个月内依然保持增加的趋势。增加血量,旺盛体力。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每一立方毫米血液中,女子有红血球450万,男子500万。连续施灸6周,即42天以后,其数约增加20%,即大约增加100万,女子达550万,男子达600万。

而且一旦产生增加趋势,即使停灸以后,6个月之内依然保持这种增加趋势。为了增加红血球,最少须连续灸治6周,所以,单从增加体力这一点讲,也是必须长时间连续灸治的。”

通经活络 活血化瘀

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消肿等作用。

例如:腰扭伤者,可取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灸之:肩关节扭份者,可取肩髑、肩髏、膈俞、巨骨灸之。踝关节扭伤者,可取丘墟、昆仑、解溪灸之。

又如月经不调、痛经者,可取水道、归来、血海、地机、三阴交诸穴灸之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实验研究表明,灸疗法对血行具有促进作用。

《灸法与保健》记述:“灸可使血行旺盛。对知觉神经的刺激,可引起反射作用于血管运动神经,因而灸后血管暂时缩小,继而逐渐扩张,血行显著旺盛,所以灸后如同浴后,通常有同样的快感(舒适感)。

血行旺盛可促进新陈代谢,既可全面增进健康程度,又可对由于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等卓有疗效。”

同时,又说:“灸可使组织的吸收能力旺盛。胃肠的吸收能力好了,则全部营养转好,也可加紧吸收病理的产物。

胸膜、腹膜的渗出物及水肿、炎症等的吸收也可加快,跌打损伤引起皮下出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等的吸收也可以加快。”

舒筋活络 恢复疲劳

灸疗法具有舒筋活络,强壮骨骼,恢复疲劳的作用。如上肢劳倦者,可取大椎、肩髑、风池诸穴灸之。

下肢劳倦者,可取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诸穴灸之;全身疲倦者,可取身柱、命门、足三里、三阴交诸穴灸之,辄收良效。

从实验研究表明,灸疗法对强壮骨骼、恢复疲劳,有较好的效应。如《灸法与保健》说:“对疲劳曲线的影响。

施灸可以减轻肌肉的疲劳,灸治比不灸治疲劳少得多。又对不疲劳的肌肉进行灸治,也比之自然放任状态,疲劳恢复显著加快。

可见,灸治对于防止疲劳利恢复疲劳都是很有效的。目前工业疲劳的防止和恢复正在成为重要问题,仅此一点,也应该推广普及健康灸。”同时,又阐述了灸疗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灸法与保健》说:“施灸后骨系统的发育显著得到促进,由于摄取蔗糖而引起的酸中毒性骨病变首先得到防止,带来碱性变化。

同时,管状骨的长径延长显著增加。即防止骨病,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从而得到良好的体格。特别是幼年、少年期更是如此。”

起温复脉 回阳固脱

灸疗法具有温中逐冷、回阳救逆、扶正固本的作用,这种效应见诸于临床。

如《伤寒论》云:“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又云:“少阴病得之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又云:“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脉不还者死,伤寒脉促,手足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灸趺阳者为顺也。”

《铜人针灸图经》云:“元气将脱,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气海、丹田、关元,各百壮,固其脾肾。”

由此可见灸疗对邪入三阴危不可救的重险病症,大有起温复脉,回阳固脱的卓越疗效。

导引气血 潜阳举陷

灸法是属于温热刺激的一种物理疗法,人之气血热则行,寒则凝,使用灸疗就能促进气血运行旺畅,并能使气血引而上之,推而上之。

若施于上实下虚、阳气浮越的肝阳症时,就有引导气血下行起着“引火归原,导龙入海”的作用。

例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提出的“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之法,可取涌泉穴灸之,便可达此目的。

若上虚下实,气虚下陷的疾患,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症,可遵《灵枢·经脉篇》所说的“陷下则灸之”之法,可取百会穴灸之,就有引导气血上行起看升举清阳、提气托陷的功效。

图片

益肾强胱 温阳利水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盖肾合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且肾开窍于二阴,主司二便,而津液之所以能变成小便,主要是依靠肾的气化作用。

凡肾气足则能化,肾气不足,则不能化,所以在治疗小便失禁或小便不利时,有时应从治肾着手,才能取得应有疗效。

从临床实践证明,取肾俞、膀胱俞、命门、中极、关元、气海、水分诸穴,有温补肾气,强壮膀胱,促进利尿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对肾功能的影响:施灸可以促进利尿作用。

据越智博士的实验例,尿量增加20~200毫升,对照临床实例,对慢性肾炎等,可逐渐增加尿量,减少蛋白,趋向治愈。可见施灸对于肾功能是有效的。

从实验研究中还表明,对体液也有影响,施灸后血液的酸中毒得到改变,使体液的性质正常化,从而促使身体机能的正常化。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艾灸的十大作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中医灸疗师精华资料、干货知识,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