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人格的发展

|0·2014-12-11 17:16:44浏览0 收藏0
摘要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人格的发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以供参考。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四章汇总

  第四章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内容提要】

  人是自然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统一,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相融合的初始阶段,个体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人格的显露和社会化发展的最初过程,了解此时儿童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发展规律、儿童社会性的表现及教育策略,能够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其人格的良好发展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学习目标】

  1.识记人格的含义。

  2.了解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与小学生人格特质结构。

  3.理解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4.理解小学生同伴团体的特点、友谊的功能。

  5.理解小学生社会技能缺陷的判定标准。

  6.结合实例分析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7.结合实例分析小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8.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小学生某些社会性行为的表现,并寻找有效的教育方式,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第一节 小学生人格的发展

  小学生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平稳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了解此时儿童人格发展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与帮助。

  一、人格概念

  目前,关于人格的概念还没能形成一个被大家公认的规范化的定义,一些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格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常人们认为:人格又称个性,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在人的一生中是持续发展、不断变化的。这个观点被很多心理学家所认同,同时他们还认为在人格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埃里克森就是进行人格发展阶段研究的典型代表。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共经历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个阶段出现的时间不尽一致。并且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组成,形成一种危机。他所指的危机是一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人格就会得到健全发展;危机得不到解决,人格就会不健全。前一阶段中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四章汇总

  (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护理人(父母等)能够爱抚儿童,并有规律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婴儿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埃里克森把它叫做“精神生活的根本前提”。他认为,基本信任感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一般态度,对他人的根本信任感,以及对自己的基本可信赖感。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在以后的一生中都会对他人表现出疏远和退缩,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使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希望的品质。希望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将增强个体的自我。

  (二)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父母养育儿童,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但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必须理智、耐心。对子女过分严厉,限制、惩罚、批评过多或过度保护,都会阻碍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自主性发展。

  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自主性就会超过羞怯和疑虑,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意志品质。意志坚强的儿童目的明确,会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羞怯和疑虑的儿童则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lh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而这些正是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消极因素。

  (三)主动对内疚(4~6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是他们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并且感到内疚,生活在别人为他安排的狭隘圈子里。

  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主动性就会超过内疚,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良好品质,即目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目的就是去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儿童完成这一阶段的发展后,就是少男少女了。一个人如果有了强烈的主动性,就有了目标感。目标感是一种稳定增长的坚定信念,不受内疚感威吓。这时,“我就是心目中要成为的人”这种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儿童生活中起指导作用,这或许会推动他完成博士学位,或许会推动他在商业社会中获得成功。

  (四)勤奋对自卑(6~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在上小学,不仅接受父母的影响,还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用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在学校与同学竞争,他们比学习,也比在游戏中的表现。儿童如果体验到成功,就会产生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这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铺平了道路。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勤奋就会超过自卑,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能力品质。能力就是不会为儿童期的自卑所损害,在完成任务中能自如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四章汇总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这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获得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十分重要,它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自我同一性在人格发展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应该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它。埃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中得到期待的认可的自信”,是在青年后期出现的,是自我的一种综合功能,是从过去经验中获得的一种综合成就。发展它,是为完成即将面临的成人任务做准备,是为了用它来指导生活。它是青年人在选择职业、婚姻等方面的一种标准。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如果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青年无法“发现自己”,不能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消极同一性指个体形成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这类青年,社会不予承认,成为社会反对和不能容纳的危险角色。

  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青少年获得的就是积极同一性,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忠诚品质。忠诚就是虽然价值体系中存在矛盾,但仍然忠于自己内心誓言的能力。以上五个人格发展阶段正是个体出生后在家庭和学校中形成的人格特点,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对停滞 (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是成年以后的心理发展表现,与学校教育关系较少。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明确了儿童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指出了每一个阶段面对的危机,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的关键,并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为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的特征表现,并根据冲突类型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人格特质结构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一些部分或成分组成自己的整体结构。人的心理现象也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国内学者杨丽珠等人研究表明,小学生人格测评结构由4个维度11个特质构成:维度一:认真自控,是指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严谨、踏实、持之以恒,以及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包括认真有恒、自制稳重、攻击反抗三个特质。该维度是我国教师对小学生人格进行评价的重要尺度。其中,认真有恒主要表现为学习、做事计划性强,踏实认真,有恒心,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等,这是教师非常看重的一个人格特质,也是预测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指标;自制稳重是指小学生在同伴和师生交往中表现出的沉稳、自控、容易管教等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易于接受老师的管教,对老师禁止的事情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在活动中能够谦让他人等;攻击反抗主要表现为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做出的顶撞、辱骂、推搡等言行。维度二:智能特征,是指为了成功解决问题而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聪慧性、协调能力、自我表现、交际能力四个特质。该维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重视的主要因素。其中,聪慧性是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的创新、好奇等心理品质及对自身能力的确信感,具体表现为兴趣广泛、表达能力强、上课踊跃发言等;协调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同伴交往中善于发现问题及调节同伴之间矛盾的能力品质,这不仅是小学生在同伴交往中敏锐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处理与他人矛盾的能力表现,这有可能成为儿童未来领导能力的最初体现;自我表现是指小学生力图展现个人才华,希望获得关注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喜欢展现自己的成绩等;交际能力是指小学生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时能够很快与之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的能力或倾向。

  维度三:情绪性,是指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包括开朗活泼、敏感焦虑两个特质。其中,开朗活泼主要表现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开朗、快乐,愿意与同伴在一起玩耍等;敏感焦虑是指当小学生面对竞赛、考试等应激事件时表现出紧张、逃避的心理倾向。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由游戏转化为学习,因此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学习、竞赛等活动中。此外,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增多,他们在同伴、师生交往中受挫后也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也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进行人际交往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维度四:亲社会性,是指小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被其所处社会认可的积极态度和行为,是我国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同情利他、合作尽责两个特质。其中,同情利他表现为同情弱者,关心、帮助他人的倾向和行为;合作尽责主要表现为在活动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做事负责,对他人的委托尽心办理等。亲社会性维度的确立,进一步证实了儿童人格结构中具有社会性的成分,表明儿童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综上所述,智能特征、认真自控、情绪性三个维度从智能、意志、情绪三个方面建构小学生的人格,而亲社会性作为人格特征的集中体现,在小学生人格结构四维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内部所包含的核心成分――品德,对小学生人格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德发展的好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格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影响到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在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过儿童自身的内化得到发展,生物因素为人格的发展提供的一定的物质前提,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环境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制约和影响到儿童人格发展的进程。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四章汇总

  四、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以德育为首的教育的开展,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向上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健康良好的人格。

  (一)营建温馨的家庭氛围

  良好、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小学生良好人格养成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是否融洽都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是“传授诚实、忠诚、信任、自我牺牲、个人责任和尊重他人等公民美德最有效的机构”。父母通过教育方式,抚养和塑造孩子的言行,把社会价值、行为方式和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孩子。正确的家教方式有利于孩子道德人格的发展。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父母是孩子成长中道德品行发展的重要榜样,父母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家长要注重从细微之处人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小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学会与其他孩子相处的能力,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同伴关系的积极作用,让小学生从关爱身边的同学开始.到关爱父母、老师,再到关爱他人、最后到关爱整个社会,以此增强小学生对关爱的直接感受和亲身体验,在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中得到德性的锻造和自身价值的升华。

  (三)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不单是科目应当在学校里教授,道德与虔信也是应当在学校里教授的。”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并内化为道德标准的特征。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和塑造。正确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设置相应的道德发展课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成他们的品德发展,重视学生日常行为在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认为,良好行为得到强化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条件恰当的惩罚可以矫正不良行为。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肯定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愿意努力和有所成就的倾向,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著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把人格教育与班会活动、团队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充分重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人格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觉地进行思考,学会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正自己的人格偏差,并最终通过实践内化成自己的品行与品格,形成完善的理想人格。使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快乐学习、体验思考,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和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

  (五)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每一种社会文化都被其成员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接受下来,以实现该文化体系的道德目标。通过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化是个体道德形成的途径。人格教育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感化作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减少其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的负面影响。加强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功能,比如加强对互联网监督管理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络空间。通过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道德引导和感化,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确保小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