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短信预约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0·2014-12-15 17:44:23浏览0 收藏0
摘要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小学生创造力及培养,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小编整理以供参考。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六章汇总

  第五节 小学生创造力及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心理发展中最美丽的花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心理学上,创造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领域。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造力在人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一种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应该成为重要目标。

  一、创造力及其特征

  (一)创造力的内涵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生产中的科学发明、研究中的重大发现、文学艺术中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是创造力的体现。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以丰富的社会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自己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改造和重组而实现的,属于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包括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指对于人类具有首创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如鲁班发明锯子;类创造是指对于创造者个人具有首创意义的发明或发现,如,高斯少年时做数学1~100的连加,自己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一一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虽然这种方法不是高斯首创,但对他个人而言,具有创造意义,是类创造。真创造和类创造虽然就其社会价值来说有极大的不同,但对于人类的思维过程来说,他们在本质上则有着共通性,无论真创造还是类创造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因此,创造既体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和发现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陶行知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同样,在小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创造的潜能。

  (二)创造力的特征

  尽管不同研究及其相关测验强调创造性的不同特征,但目前较为公认的还是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特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也最能代表创造性思维。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有三个特征:流畅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1.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例如,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大量地说出砖头的各种用途,就说明他有较好的思维的流畅性。再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带有“土”字旁的汉字。如果写的汉字越多,说明流畅性好。

  2.独特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在科学发展历史上有过非凡成就的人,他们往往喜欢对现成答案质疑,能够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一问题,提出独具匠心、与众不同的意见,越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例如,一个小学生认为砖头可以磨成红粉制作“沙画”,说明他具有思维的独特性。

  3.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其思维能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变化,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多种解题的方法,就是思维良好变通性的体现。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例如,关于砖头的用途,一个人想到了砌墙、压纸、打狗、钉钉子等多种用途,而另一个人仅想到盖平房、盖楼、铺路面、修炉灶等建筑类用途,显然,后者的用途变化范围小,思维变通性较差,而前者列举各种非常用途,思维的变通性优于后者。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六章汇总

  (三)创造活动的心理过程

  创造力体现在创造活动过程中,科学发明、艺术创作等创造过程大都会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四个不同的阶段:

  1.准备期是指创作活动之前,积累相关的知识,搜集大量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对前人同类研究的深入挖掘,这种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人得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提出各种假设。任何发明或创造都会有相当长的准备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也才能为经验的改组和创造打下基础。

  2.酝酿期是指在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人们开始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打击,甚至长时间使问题的解决停滞不前,正是在这种痛苦的思索中孕育着问题解决的可行方案。

  3.豁朗期是指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产生的时期。当人们对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尝试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生活中一些原型启发可能会使问题解决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种灵感产生、顿悟的过程,类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述的那样。

  4.验证期是指新的想法出现后,借助于逻辑推理或实证的方法去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此时证实创新产品,并加以具体化、概念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二、创造力与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一)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关注的中心。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从功能上存在差异:智力能使人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而创造力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后者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但它们的关系又十分复杂,且一直争论不休。盖泽尔斯和杰克逊认为,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巴伦在许多学科领域考察了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之后,指出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一种门槛效应,即总体而言两者有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当智力超过120时,其相关会减小,也就是说,智商超过120时,其他因素在预测创造力时会比智力更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他们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四点:

  (1)高创造性必须以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为基础,其智商常在100~130之间。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可以高,也可以低。

  (4)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如图6―6所示,这种关系表明,高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当然以上的研究结论中的创造性主要指的是发散思维能力,因此这种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因为创造性除了包含发散思维能力外,同样也需要聚合思维能力,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六章汇总

  (二)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关于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的研究认为两者有高相关,有的研究认为两者有低相关,但总的倾向于无多大关系。在学校成绩一些并不十分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有较大的创造发明或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工作中则少有建树。例如,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成绩平平,一位教他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怕他在课堂上影响其他同学,竟想把他赶出校门。这个事例表明,创造力与学习成绩无多大关系。

  从具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往往是精力过剩、独立性强、不合常规,甚至可能破坏课堂常规,惹教师生气。许多教师喜欢听话的成绩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甚至会压制这些学生创造才能的表现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把学习成绩、智力与创造力混为一谈,尤其要发现有高创造水平的“调皮”儿童。

  知识链接

  第十名现象

  有调查发现: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竞表现出色。第十名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像尖子生和后进生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有余力、学有潜力,而个别成绩很出色的尖子生成长过程中却遭到淘汰出局之类的失败,原因是家庭、师长等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而扼制了潜能、自主性、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学习成绩与创造力的关系比较复杂,总体上倾向于无多大关系。

  三、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育人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同样,对于小学生只有感受到安全、爱、尊重。才能更好地去求知和创造。人本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思维标新立异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要建立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的管理方式很重要。教师的管理方式会直接关系课堂的心理氛围,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专制的管理方式下,对学生严格监督,缺乏表扬和鼓励,往往会导致学生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放任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在无组织、无纪律、无目标、缺乏适当管理的环境下,会导致学生懒散、缺乏成就动机、自我控制能力差等不良后果,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给予学生自我表现、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得到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会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友好的合作与竞争,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考,拓展他们的思路,激发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没有选择就失去了个性,也就难有创造性。很多教师不喜欢学生课堂或课下提问,以为打乱了课堂秩序,干扰了教学进程,常常是题海战术、满堂灌,这已经限制了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利与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干自己想干的事。比如,可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往往是基础知识强,创造性较差,这与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束缚过紧有关。如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较为死板;考再现知识多,创造性知识少;考陈述性知识多,考综合、应用的程序性知识少等。这些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形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观念,求异、质疑思维受到严重压抑,其结果是“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创造性受到压抑。有这样一道普通的应用题“一斤苹果3元钱,4斤苹果多少钱”,一个学生的答案是 4×3=12,而不是3×4=12,就被判“错”。这种过于权威式的教育怎么鼓励学生创造呢?

  面对上述现状,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添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在这方面,中国香港大学的面试题令人耳目一新。面话

  题宽泛新颖,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其中就有“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等。这样的面试题不是在逼迫学生对某个 “政治问题”进行立场表态,而是以“政治问题”为载体考察学生的思维是否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甚至禁锢,考察内地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进而确定接受面试的考生是否有创造性潜质。毕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前者要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和规范考生,而后者却要用不确定性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六章汇总

  (二)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创造力的培养要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它促使学生对未知的东西进行主动的尝试与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常常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问“煤为什么是黑色的”等这些在成年人看来是“很奇怪”的问题,或者问一些成年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学生的这些提问长期受到成年人的嘲笑,其好奇心、求知欲就会衰退,其创造性就会降低。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该得到鼓励和奖赏,不应受到摧残而过早夭折。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研究表明,创造性高的人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并不是情绪紧张或波动,而是异常冷静和平稳。在教学实践中,怕犯错误的焦虑会严重阻碍创造性。学生怕犯错误就会“保险起见”,放弃新的尝试与探索,而循规蹈矩。因此,对于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敢于冒险与挑战。在这方面,优秀教师宁鸿彬的做法值得借鉴。为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顾虑,宁老师与学生“约法五章”:①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说错、做错。错了,一不批评,二不挖苦、讽刺。②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他们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③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同老师争辩。④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并保留自己的意见,直到彻底搞懂为止。⑤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过程中随时质疑。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自古以来“中庸之道”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这种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要求学生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不要出格,这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会较多地给出示范,作文课有“范文”,数学课有“例题”,美术课有“范画”。创造有时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但是教师处处给出示范,生怕学生做不好,这样学生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吗?①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事物,以多样的手法表现同一主题,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圆其说。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非逻辑思维是指不太遵守传统逻辑和逻辑规律不易认清的一类思维方式,主要包括联想、想象和直觉思维等具体形式。教师要训练学生的非逻辑思维,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鼓励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中的一些线索进行大胆假设,而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②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尽量让他们有猜测成功的体验;③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④交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各种方法,比如及时地用纸和笔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想法等。

  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开设创造性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美国开设了多种创造性课程。

  1.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是国内外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1)用途扩散就是让学生以某一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说出它的用途。研究创造力的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就是通过让学生说出红砖的用途来考察学生的思维流畅性。

  (2)结构扩散就是以某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比如,让学生尽量多地画出包含“△”结构的东西,并写出它们的名字。

  (3)方法扩散是指以解决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物品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运用该种方法可能的结果。比如,尽可能地列举利用“吹”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答案可以是吹气球、吹口哨、吹笛子等等。

  (4)形态扩散是指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答案可以是交通信号灯、红十字标志、红色印泥、红色救火车等。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点击查看:教师资格全国统考VIP保过方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统考面试大纲汇总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辅导第六章汇总

  2.推测与假设训练。推测训练,即通过对某件事情某些方面的推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小学生的推测对象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推测。例如,讲一段无结局的故事,鼓励小学生推测故事的结尾。第二类是对将要发生的事物的推测。其做法是让学生利用一切情景推测将会发生的事情。

  假没训练,是创设一种设身处地的问题情境,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快速思考,发展其创造力。比如,假设你当校长,你如何管理这个学校?假如我们在地下建设城市,那么地下生活与地面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3.自我设计训练。自我设计包括一般设计和重要设计。一般设计是在短时间内(1~2节课)能够完成的设计,比如让小学生完成一些小制作、节假日设计问候卡等。在一般设计前,教师要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纸、蜡笔、剪刀等制作材料和工具。在课中,小学生利用这些东西精心制作自己的理想佳品。在快下课时,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创造成果,以互相启发、激励。

  重大设计是根据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课题来进行的。教师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选题,题目的大小、深浅要适中,并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以帮助学生成功,增强创造的积极性。

  4.头脑风暴训练。头脑风暴法,由美国学者奥斯本首次提出,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基本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所有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同时不做任何评论,直到所有可能的答案都找出来为止。应用此方法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自由奔放,尽可能让参与者畅所欲言,鼓励提出不同的见解;②延缓评价,对所提出的方法暂不做任何评价;③追求数量,鼓励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不强调方案的质量;④融合改善,鼓励提供改进意见和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通过学生的谈论,使不同的想法互相碰撞,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该方法是一种团体训练方法,利用了小组成员的竞争作用而使每一个个体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教师资格小秘书短信提醒 >>免费订阅 考试须知

  教师资格证统考常见问题答疑

  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入口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资格频道论坛,或加入环球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QQ群:233874442,我们随时与广大考生朋友们一起交流!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