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属于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三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与前两课内容“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发展历程。[环球网校整理]
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学习李大钊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基本史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是是顺利实现这一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抽象,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时苦苦寻觅救国方案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一课的难点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和教师招聘论坛,查询了解相关信息。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手动Ctrl+D收藏,方便查阅。小编及时更新相关资讯,欢迎持续关注。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6年最新初中历史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资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相关信息。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基本史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是是顺利实现这一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详细内容可详见环球网校教师招聘考试频道整理的2016年最新初中历史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资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环球网校教师招聘考试频道时时更新各地区招聘信息,欢迎关注,同时还有海量经典复习资料可供大家点击下载哦!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我用图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复习前两课的内容,我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中国人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是屡战屡败。把最后一个问号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这时我再抛出毛泽东的一段话,回答刚才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①导入新课后,我迅速抛出本课学习的中心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它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面临一个立即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欲望。
②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并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并在俄国取得了实践成功,近代中国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失败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知识,也为后面先进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一个铺垫。③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这部分知识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且难度不大,但结构相对松散,预测学生在阅读之后可能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我引入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李大钊三张图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教材后讲述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间的关联,帮学生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图片比文字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上的历史的能力。
④对李大钊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责任感的一个契机。我引入当时林伯渠称赞他的一首诗,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李大钊同当时中国许许多多探索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一样,为真理而奋斗不息,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
⑤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用同样的办法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后,把教学着重点放在“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预测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容易掌握,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我给学生提供了胡适和李大钊两人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之中的原文资料,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代表双方进行辨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首先要通过我提供的史料分析双方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有个性化的认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同时,通过论辩,预测学生自己也能更充分地理解为什么当时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从而导入下一个教学内容。
⑥在辩论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探讨,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而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最终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探讨,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在这之后,再加入了几张共产主义者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更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Ⅰ已学过,因此没必要再作过多的讲解,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导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五、板书设计
采用图例式板书,既能体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又非常直观。
编辑推荐:
环球网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请登录环球网校教师招聘频道和教师招聘论坛,查询了解相关信息。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可以手动Ctrl+D收藏,方便查阅。小编及时更新相关资讯,欢迎持续关注。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6年最新初中历史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资料: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