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报考
  • 备考
  • 政策

报考

备考

复习资料

政策

行业动态
短信预约 古筝考试动态提醒 立即预约

请输入下面的图形验证码

提交验证

短信预约提醒成功

关于南方筝派,这些你不知道的事

环球网校·2019-11-21 16:29:33浏览55 收藏11
摘要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筝,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之一,同时也反映这种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两千余年来的发展。小编整理了关于南方筝派,这些你不知道的事。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地区的古筝流派濒临湮没。至上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汉族古筝流派只有四大家两大派,即以河南、山东筝派为代表的北方筝派和以潮州、客家筝派为代表的南方筝派,我们常称后者为"南派古筝"或"岭南古筝"。

一个流派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大概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乐种的形成。由人在劳动中产生的乐调,加上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融会形成的特有腔调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乐调体系时,便定型为乐种。其次,是演绎乐种中不同乐调的乐器在演奏实践中所形成的演奏风格。所以说,流派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语言、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的特征,它不可能自编自创,甚至是由某个人物来下定义的。南方筝派的形成,也是循着这条规律的。

就南方筝派而言,潮州筝依附于潮州音乐这个乐种,客家筝则依附于客家汉调音乐这个乐种。两个乐种均有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发展过程,既有共性风格又有个性风格。从地域范围来说,两个乐种均生长并扎根于韩江流域,可说是同饮韩江水,生活习惯和风俗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音乐所反映出来的古朴、典雅、细腻以及品位标准也是共通的,但由于方言的不同,其音乐线条、韵味、演奏程式则有其各自的特点。由于乐种的不同特点,其派生出来的古筝演奏风格也就有所区别。

南方筝派继承秦筝正统,是秦筝的余绪。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传承,终于在粤地扎下根来,形成流派。它积聚了大量的民间乐曲,群众基础广泛深厚,地方风格鲜明,涌现出许多代表人物,具备了确立流派风格的四大支柱。

南方筝派拿客家汉乐来说,已出版的乐曲就有600余首,潮州音乐也有七八百首之多。这些乐曲,用筝单独演奏,就成筝曲。客家筝以"工尺谱"为其记谱形式,用普通话朗读,有明显的外来痕迹。调式为硬线、软线和反线。曲体结构属六八板的称为大调,非六八板的称为串调。演奏程式由慢至块,音调由繁至简,逐渐减字,直至结束。潮州筝以"二四谱"为其记谱形式,用潮州方言朗读,是地道的"本地货"。自"工尺谱"传入以后,部分乐曲也沿用"工尺谱",调式为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轻三重六调和反线调五种,以上诸调的命名,均来自"二四"谱的音名。曲体结构属六八板的称大套曲,分二板(慢板)、拷拍、三板三个部分,演奏程式由慢至快,有"曲速三变"之说。节奏多以变奏为主,有单摧、双摧、双叠摧、驻六摧等几十种之多。它与客家汉乐一样,也可以由若干首曲组合在一起联奏,称为"套曲"。

民间音乐的普及,造就了许多有才华的演奏者,他们从各种乐器的演奏中脱颖而出,不仅教授后学、传宗接代,而且搜集散失在民间的音乐古谱,整理成曲,影响遐迩,最终成为流派的代表人物。像潮州筝的代表人物就有洪沛臣、李嘉听、张汉斋、肖韵阁、徐滌生等。客家筝的代表人物就有何育斋、罗仙畴、罗及时、罗九香、饶竞雄等。这些民间古筝界泰斗对南方筝派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鲜明的地方风格是古筝流派的灵魂。地方风格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记谱法、音调特点、演奏规律与程式、旋法、曲体结构、指法、音色、韵味等,其中数音色和韵味最重要,是灵魂中的灵魂。

相对北方筝派音色刚劲、粗犷而言,南方筝派音色显得柔和、细腻、含蓄、甜美,让人像品尝功夫茶一样,心境平和、气息自如,细心探求其间甘、甜、苦、涩的余香。弹奏这种音色的奥秘,在于指甲触弦的面积要大,紧贴、平稳,角度先下压后慢提起,尽量延长指甲贴弦的时间,使手指在做功时增大对琴码的压力,传至面板增大共振幅度。这种弹法与北方筝差别较大。一些北方筝友在弹奏南派筝曲时常忽略这个问题。

"韵"是通过左手在琴码左侧的弦段上作按、颤、揉、滑所发出的余音的效果。南方筝派潮州筝有"一声三韵"之说,即是发一声后还有三种效果的余音,人们称为"做韵"。做韵修养极深,因人而异,深邃而不可测,其艺术魅力也在于此。古筝的滑音本身就是在做韵,有上下二三度滑音,上下回滑等。比如南方筝派客家筝,有一种滑音4 35,是二度短下滑后上滑小三度,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其它筝派极少见,给人以委婉缠绵的感受。在颤音方面,客家筝的"一按即颤"或"按颤同步"的效果也尤其突出,其方法是在按弦之前,必须聚气,随着按音把气下沉,凝聚在密度极大的颤音点上,使音色雄浑深沉,这个发音穿透力极强,即使弱弹,其效果也是如此。

展开剩余
资料下载
历年真题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注册电脑版

版权所有©环球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